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22 点击次数:202
1947年春季,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,正式组建为华东野战军,简称“华野”。在华野成立之初,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,粟裕则担任副司令员,谭震林担任副政委。陈士榘被任命为参谋长,唐亮担任政治部主任,而刘先胜和张元寿分别担任副参谋长,钟期光为政治部副主任。
在这次合编之前,宋时轮一直是山东野战军的参谋长。合并后,宋时轮被调任渤海军区副司令员,这不仅使他离开了熟悉的野战部队,而且职务也有所下降。宋时轮的资历十分老练,尽管他并未参加三大起义,但在加入红军时,他就带领着一支数十人的游击队,因此毛主席曾称他为“一方诸侯”。
红军时期,宋时轮和陈毅有着多次合作。陈毅担任西方军司令员时,宋时轮是其参谋长;之后,陈毅担任江西军区总指挥,宋时轮也在总指挥部担任作战科科长。从那时起,宋时轮便多次辅佐陈毅指挥作战,彼此间积累了深厚的默契与信任。
在长征过程中,由于陈毅的腿伤,他被留在了中央苏区,并在南方坚持了三年的艰苦游击战争。而宋时轮则随主力部队参加了长征,历经了诸多艰难困苦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陈毅在新四军担任职务,先是担任支队司令,随后又担任了代军长。
展开剩余78%此时,宋时轮在八路军中担任了多个职务,先是在120师当团长,后又被派遣到雁北和冀东地区。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,他在萧克手下担任支队司令。然而,在处理冀东抗联支队司令高志远的问题时,二人发生了矛盾,导致宋时轮受到了处分,直到1940年春,他才回到了延安。
回到延安后,宋时轮没有再上过战场,而是静坐了五年的“冷板凳”。抗战胜利后,陈毅出任津浦前线指挥部总指挥,得知老部下的处境,陈毅十分同情他,决定将他调回山东,任命他为自己的参谋长。
解放战争爆发后,陈毅出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,宋时轮则担任了参谋长。陈毅擅长纵观全局,具备卓越的大局观,但具体的战役指挥工作则交给了宋时轮负责。1946年7月末,山东野战军在淮北转战,首次在朝阳集成功消灭了超过5000名敌军,取得了胜利。
当时,淮北地区的国军主力除了蒋系之外,还有桂系。山东野战军在朝阳集打击的正是蒋系主力。蒋系主力遭受打击后迅速整合,山野发现很难寻找机会进行个别打击,若强攻,可能会陷入消耗战。因此,毛主席特意发电指出:“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,只要主力在手,总有机会歼敌,过急躁之意见并不恰当。”收到指示后,陈毅和宋时轮决定重新评估形势,寻找更好的战机。
当桂系第7军向灵璧、泗县和五河一带推进时,宋时轮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打歼灭战的良机。此时,山东野战军手中有22个团兵力,兵力对比上占据优势,因此他决定集中力量发起泗县战斗,迅速消灭桂系的这两个团。
然而,战局并不如宋参谋长预想的那般顺利。虽然桂系第7军战斗力强大,但守军只有两个团,且他们态势突出,这正是有利的围歼机会。宋时轮坚持认为攻打泗县更加合适,即使敌军强大,进攻也必须继续。然而,战斗途中,淮北地区正值雨季,暴雨连绵不断,地面泥泞不堪,9纵和8师的炮车几乎无法移动,战士们在齐腰深的水中艰难行进,前进速度极慢。
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,张震曾提出暂停攻击,等待天气好转再行动。但宋时轮却认为,战机稍纵即逝,不能因为天气原因耽误战斗,决定继续推进。当8师在8月7日率先抵达泗县外围时,师长何以祥看到泗县周围已经被暴雨淹没,水深过膝,护城河水满且宽,进攻难度极大。敌人已经扫清了射击死角,若要架桥攻城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由于难度过大,何以祥请求宋参谋长增援,但宋时轮坚决表示,既然部署已定,无法再增兵。战斗打响后,8师顽强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防线,并在恶劣天气下架桥过河,最终通过爆破摧毁城墙,强行突破。但面对敌人强悍的反冲锋,8师的进攻陷入了僵持局面。敌军炮火猛烈,且桂系两团的战斗力不可小觑,8师虽然突破了防线,但进展缓慢,且伤亡惨重。
此时,陈毅得知战况不利,派宋时轮赶到前线指挥。尽管增援部队赶到,但由于大雨阻隔,敌军的反击愈发猛烈,泗县之敌开始发动援兵,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。最终,宋时轮决定撤退,结束了这场损失惨重的战斗。尽管8师歼敌3000余人,但自身伤亡2400多人,其中排级以上干部牺牲108人。
此次战斗的失利在战后引发了广泛讨论。很多人认为宋参谋长在指挥中存在许多问题。手握22个团兵力的情况下,却仅动用了6个团主攻,剩余的兵力用来阻援,未能有效集中兵力攻打敌人。此外,强攻时未能充分考虑实际困难,使得8师遭遇了极大的伤亡。战后,宋时轮做了深刻反思,并向陈老总做了检讨。陈毅则主动承担了失败的责任,并在总结大会上进行检讨。
之后,山野在两淮保卫战中的表现同样不佳,导致两淮失守,华中解放区的局势陷入了困境。为了加强战斗力,毛主席决定将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。华野成立后,陈毅掌控全局,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。而由于宋时轮在前战中的表现不佳,他被调离野战部队,降职为渤海军区副司令员。
发布于:天津市